导读:《人民日报》曾发表长文主题是“在小学欠下的阅读债,迟早要还”。阅读并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是小学阶段、以后的中学阶段学习必不可少。
孩子拥有阅读能力、爱上阅读的同时,也就有了坚持的习惯和量的积累,而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暂且不说阅读带来思维的拓宽,带来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坚持和积累这两项能力,就是学习任何学科的优势。
01、美国花样百出的阅读课
在美国,重视阅读课与我们重视语文课的程度相当,他们的阅读课用多种花样“诱惑”孩子读书。
第一:“任性”阅读
美国的阅读任性体现在丰富的阅读方式、自由的阅读空间,阅读课学生人手一本书,或站立,或趴、躺,规规矩矩坐着更没问题。在他们的观念里,阅读时认真就可以,禁止做其他事包括做习题、学习单词都是不被允许的。
一位教师专门为低年级的学生大声朗读,除此之外,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经常被请到学校为学生朗读,还有高、低年级结合,举办图书展览等各种阅读活动。美国课标都有提议“教师坚持朗读给学生,持续到初中”。因为孩子听的技能要大于阅读技能直到13岁,从这一点可以得到启示:孩子多听也是爱上阅读的方法之一。
美国学生开始阅读,老师会让环境保持舒适,让学生们有相对自由的空间,读什么书也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在无拘束舒适的空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更有助于学生专心。
阅读后还会花样百出,让学生们做读书报告,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同学,把书中喜欢的主人公做成手工作品展示给大家。
第二:恰到好处的阅读
在”阅读角”有大量的书籍读物供学生们选择阅览,这些书籍的难易程度恰到好处。美国的老师会通过阅读测试和分级系统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级别,根据级别推荐学生在合适自己水平范围内挑选书籍。
在他们看来,阅读一定要分层次,同一级别的书籍会在同一个盒子里放在“阅读角”,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能读懂的书籍,让他们有成就感,更有阅读兴趣,阅读量也会提高。反之全班共读难易程度一样的书,对一部分学生的进步和积极性没有促进作用。
第三:薄书厚读
美国的学生经常参加老师举办的读书交流会,在读完一本书后,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书的内容,交换观点,关于书的优缺点各抒己见,甚至涉及到作者写作方法的讨论,写作背景的学习。这些灵活、参与感强的讨论活动,远远比刷阅读理解题有趣有效。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也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学生们交流讨论过程中,老师还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果当初主人公没有这样做,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你是主人公,会怎样?等等,这样的引导培养学生们批判性思维。
形成良性循环,一本书多维度思考讨论,考验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是真正的薄书厚读。
事实上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并不容易,别说他因为认不全字而退缩,相比吸引人的动画片,书本文字首先就不会提起兴趣,再让他坚持每天看就更难,这需要家长使用技巧。
02、父母以身作则
3-6岁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也是孩子模仿能力较强的阶段,让孩子爱阅读,父母首先要关掉电视,放下手机自己以身作则,爱上阅读,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自然也会对读书有兴趣。还可以陪孩子读,读给孩子听,学到知识的同时,可以增进感情。
03、创造阅读氛围
杨绛先生在书中说过:家里空闲的地方都摆着书架放着书,自己可以随时学,也为女儿创造读书环境。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书架摆上孩子的书籍,时常更新他喜欢的书。
有时间多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览室,身处阅读环境,也可以激发阅读欲望,还能享受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之后的那份喜悦。另外不要让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去选择书,而是尊重他的喜好,支持内容广泛的阅读。
04、拒绝急功近利
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年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家长的用心、耐心。阅读的成效是日积月累,它带来的益处贯穿在生活不经意间,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它并不会像成绩单那样以分数体现出来。
如果家长总想见到成效,提问孩子从阅读中学到什么,会给他带来压力。适当引导可以提升孩子的兴趣,如果追求成效的提问急功近利,反而使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
据说犹太人在孩子读人生第一本书时,都会在书上抹蜂蜜,让孩子从小就把读书当成一件甜蜜的事。
碎碎念: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相比做不完的作业和补课,阅读、更多阅读才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为了孩子拥有成长的力量,为了未来长久发展,重视阅读很有必要。无论怎样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爱上阅读,不容忽视。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