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沉迷于游戏、网络之中。所带来视力下降、骨骼发育不良、产生社交障碍等风险,都已经让家长感到心忧。
但游戏更为直接的危害,还在于游戏机制的本身。
人们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能够用简单的付出,获取超额的愉悦感。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这不仅会释放掉孩子本应用于学习、成长的动力,更会破坏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甚至养成不良的多巴胺依赖,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工作、社交中带来的快乐,越来越难以感到兴奋,面对生活无精打采,并开始尝试找寻更危险、更刺激的兴奋方式:如赌博、成瘾性药物、危险运动等。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心法论之前的文章:
孩子的神经系统,是怎样被游戏破坏的?帮助孩子戒除游戏上瘾的路,充满了艰辛。
(1)在网络便捷的今天,孩子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游戏、入网设备,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砸掉电视让孩子一心读书”的年代。
(2)在引发家长足够的关注之前,很多孩子就已经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
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绝对不能放弃。
1、别着急,且看三年后
当看到孩子沉迷于游戏,每个在乎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感到心急。这是人之常情。
但心急是一方面,帮助孩子戒除游戏成瘾的路,不能急于求成。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求助者,也不能只一次治疗,就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甚至还会出现反复的挣扎期。
帮助孩子戒除游戏上瘾、养成正确的游戏观念,同样无法一蹴而就。
孩子一两年、三五年,甚至是十几年养成的游戏习惯,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甚至已经改变了大脑内部的神经构造,又怎么可能在一天、一周、一个月之内立刻断绝?
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付出长期的努力。
不能因为短时间的努力未看到成果,就抱怨、放弃,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手段。
尤其是激进、强硬的手段,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游戏,还未因游戏而多巴胺成瘾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严令禁止、周密看管,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对于长年游戏、大脑神经都因此而产生改变的孩子来说,突然完全断网、断绝游戏,不仅是心理、情感上难以接受,甚至连身体都无法接受。
虽然在家长的紧密监护下,孩子可以一周、一个月,甚至是一年不玩游戏。但孩子在捧着书本的同时,却依然可以把思绪沉浸在游戏当中,通过回忆游戏细节、假设游戏选项,来重温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并对下一次游戏越来越期盼。
而等到一年后的某一天,家长一旦松懈,孩子就会第一时间投入渴望已久的游戏当中。
如果你实际走入学校,看到过孩子们的生活,就应该知道,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每天和同学讨论游戏,看别人玩游戏,甚至是写写画画模拟游戏场景,来品味记忆中游戏的快感。
眼前的游戏机,或许可以夺走。但对于孩子的内心,家长无论施展再怎么强硬的手段,也无法彻底控制。
更重要的是,在家长普遍忙于工作、入网设备又极为普及的今天,想要从物理上禁绝孩子玩游戏,也是千难万难的。
回忆回忆你小的时候,家长不让做的事情,你就真的不做吗?
小时候生活在河边,大人害怕河流湍急,不让你私自下河游泳,你就没有背着他们,和小伙伴一起,偷偷下河玩水?
小时候生活在田间,你又是否瞒过了大人,偷偷去隔壁人家的田里,偷瓜摸鸡?
小时候生活在城市,你可曾假装熟睡,骗过了大人的检查,然后躲在被子里偷偷地看小说?
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抗争经历。
你又怎么能肯定,在你所谓的严密管理背后,孩子不是正躲在被子里,玩着手机游戏?
作为成年人,作为戒除游戏的客体而非主体,我们必须比孩子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才能真正影响到孩子。
当然,在戒除游戏上瘾这件事上,只有思路还不够,更需要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