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不是堕落,而是无奈。
当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要学会正确的应对。
01
孩子不想上学,背后动机是关键
《老师请回答2》有一期,9岁孩子连着两周不上学。
在父母眼中,每到清晨他就装病,即使送到学校也会溜走。
伪造老师假条、威胁父母离家出走,父母彻底服了,心力交瘁。
可在孩子眼中,父母逼他写作业,他的压力越来也大。
沟通不畅时,妈妈就动手打他。
父母没逼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表现也不错,问题出在哪?
面对老师的提问,孩子说出心里话。
女同学掐他胳膊,同学给他起外号,他回家跟爸爸说,爸爸让他找老师。
他在乎妈妈,可妈妈太忙,无暇顾忌他,这让他备受冷落。
从一年级起,他学会忍住不说。但幼小的心灵怎么装得下那么多委屈,孩子还是撑不住了。
是呀,在学校被欺负,跟父母诉苦不被看见,孩子得不到回应,自然就不愿说了。
当孩子不想上学,我们与其数落他种种行为,不如找找他行为背后动机。
作为父母,别再痛心孩子变坏,他只不过迷失在焦躁中。
02
理解孩子压力,但不能轻易松口
孩子不想上学一旦被父母容许,TA就更不愿意再去学校。
父母要上班,孩子没人看管,他又需要同伴陪伴,就只能和不上学的孩子玩。
成人的自律感都很难,何况孩子哪来的自我约束力。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不同年龄阶段,肩上都自带任务。
父母职责就是工作、养育子女,孩子从童年起,任务就是学习。
长达十几年,他的社会身份就是学生,走到哪都变不了。
即便去打工,大家第一句也会问:你怎么不上学?
父母指责、抱怨毫无意义,如果孩子是学习问题,就先让孩子跟住是关键。
如果是家庭教育问题,父母就先解决亲子关系。
让孩子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挫败感少了,他才不会遇事逃避。
03
多做这4件事,让孩子爱上学校
反思自我行为,改变亲子关系
当孩子不想上学时,父母除了及时向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更要反思自己。
有的孩子担心父母失望,逞强;有的孩子在被父母语言、暴力沟通后,开始对抗。
这些都是孩子“不想上学”的理由,但我们的错误做法,却又转嫁了矛盾方向,实际跟上学毫无关系。
父母只有先反思、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沟通方式,孩子才不会又被支配的恐惧。
帮孩子找到上学的动
《陪孩子一起长大》书中指出:
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候,得到奖励就会继续做,还会不停地想做同样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要理解,奖励不仅是成绩提高,奖励更是一种心理驱动力。
孩子在学校受同学喜欢,老师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
孩子自己有专长优势,这些都会凸显他在集体中的存在感。
作为父母,帮孩子找出他在学校的心理支持。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价值,就是上学的动力。
让孩子看到父母态度
父母要坚定地要求孩子,站起来,上车去学校。
当孩子想赖床、睡懒觉、逃避学习时,他也会用“不想上学”试探父母态度。
这个时候,父母态度坚决,就是让孩子知道没有条件可讲,他才明白上学这事很重要。
孩子有了“上学惯性”,父母将来也少操心。
高要求加高关爱,孩子能看到温暖,也能理解底线。
给孩子找个台阶下
大部分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出头,而仅仅是被理解。
当孩子回家吐槽老师、同学时,我们认真去听,顺着孩子的话重复一遍,或者替他说一句“用不用帮你请假”即可。
父母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是合理化孩子情绪,他就有了被理解、被关注的感觉。
如能做的更多,彼此可以讨论一件事的利弊,让孩子看到不上学的坏处,孩子自然就去了。
有了台阶可走,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哪。
让孩子有所憧憬,才是学习最好动力
学习的成效,见证的太慢,所以请容许孩子有时迷惘、焦躁不安。
孩子对于未来认知是空白的,所以请别苛求孩子理解“父母所说的未来”。
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找个人生参照,或者多引导孩子聊聊,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有了人生方向,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成绩,而是成为谁。
当梦想的甜盖过学习的苦,自驱力会带孩子披荆斩棘,斗志向前。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