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好!
最近有个问题很苦恼,向您请教。我儿子八岁,三年级,平时成绩挺好,属上游水平,性格也还乖巧,最近却总说不想上学,有厌学情绪,自己也说不清为啥,说就是莫名其妙不想上学,很累,我们家长再仔细问,就是他今年刚换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总是占用课间时间或者其他课的时间,反复讲数学,他感觉自己都会了,老师还不停地反复讲,他就听得很烦,还感觉很累,就不自觉的走神了,他也知道上课走神不对,所以很烦恼。
这种情况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开导他呢?只是一味让他适应老师,不让他上课走神,好像也很苍白。我们家长也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到这里求助于您了,感谢赐教!
答:您好!您的问题,我们可以切成两半来看,“孩子厌学,因为觉得累”。 “新老师占用课间时间,重复熟悉的内容,觉得累,因而走神儿,觉得走神不对,所以烦恼”。
通过您的描述,我不能完全区分出,是属于两者中的哪一种?但是无论哪种?都意味着孩子进入一段内心冲突,而且冲突还不轻,有不想上学的逃避意愿。我们常说三、四年级是孩子学习转变的过程,被动学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力不从心的表现,因而出现对学习越来越不喜欢。这是一种可能。
而后半截的可能是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的道德认同已经形成,他们遵从老师和权威,喜欢的老师怎么都好,不喜欢的老师……“我怎么可以不喜欢老师,我这样是不对的……但是我真的觉得前一个老师更好。而且她是我熟悉的,我们本来就舍不得和她分开。”
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孩子们不得不去面对和适应这些情况。
在面对这些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家长能怎么做呢?这是您提出的问题。也是今天我想去讨论的话题。
有时我们会不太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这个例子中的后半段,如果我们说“不就是下课少玩一会儿嘛,老师都不嫌辛苦为你们补习,你还嫌烦。”这个问题就完全没法子和孩子继续沟通了。
我们想象一下,下班了,上司说项目紧急,我们今天加班一小时,你会怎么想,惨了孩子没人接了、下班要遇上堵车高峰了、今天的聚会怕是要晚了……我们继续想象,第二天上司依然让你加班,而且天天如此,你心里的怨气是怎样的。这个项目本来就不关我太多事,却要求我坐在这里磨洋工,对我来说,接孩子比这个重要的多。
这时,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面对孩子的问题,第一步转换角度去理解。
而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去共情,什么是共情,你的感受我感同身受。有了转换角度,这一步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共情我们需要表达出来,“你想下课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可是老师一拖堂,就没时间了,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郁闷”,“你那么喜欢美术课,老师却占了上数学,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郁闷”。这就是共情了。听了你这样说,孩子可能就愿意继续和你聊啦。
这时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程序,否则孩子的焦点就会转变到我和你这个关系上,我们谁对谁错啊,你都不理解我,说了有什么用,每次都这样,每次都是我不对,在你们眼里,我永远是错的。走到这里,事与愿违,更没办法沟通下去不说,隔阂更加加重。
“那妈妈你说我该怎么?”
“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找机会补数学呢?”
“因为我们这次全班数学考试没考好”
“我记得你考的还不错”
“是啊,所以我不想听”
“那你的好朋友觉得考察内容都掌握了吗?“不知道啊,我们没聊过,但是他的确好像做不出来题”
“那我还真希望有人能帮帮他”
“是喔,我也希望有人帮帮他”
“喔,好像你们老师补课就是想要帮助和他一样没有掌握的同学诶”
“喔,是喔,其实有时也有讲我不明白的内容,可是我就是不喜欢他拖堂。”
“我也不喜欢老师拖堂,但是好像看来他这样做,还是对一部分人有帮助的”
“是啊,可是我老走神,老师有时会批评我”
“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过不了一阵就走神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大脑在休息了,它要休息就让它休息会儿吧”
“喔,这样啊,那我没那么难受了,我一直觉得走神是我不好,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就走神了”
“……”
“妈妈,你在想什么呀,我给你说话都没听见”
“我走神了”
“你怎么可以走神了?”
“对不起,发现我走神,你刚才有什么感觉?”
“我有点生气,觉得你都不认真听我讲话”
“现在你有没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批评你们走神了?”
“原来她是这样生气了啊,可是你不是也说走神控制不了吗”
“傻孩子,你是走神多明显,才被老师发现了啊……”
这是模拟想象的一段对话。只有走入和孩子共情的环节,才有可能去引导孩子和你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有的事情都有合理和不合理的两个角度,消除内心冲突的办法就是让这件事变得能够理解,即使不赞同,我们也可以去理解它。
毕竟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理解和接纳这种存在的程度,至于认不认同,却是另话了。比如该例里,如果我们直接找到老师去要求她不要拖堂,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种勇气,不但是老师,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并感谢老师的做法。
再说,如果一个沟通方法不当,可能也会让老师有些心凉的感觉,毕竟谁愿意平白无故的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还干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也许不当的沟通可能也浇灭了老师的这种热情。
最最关键的是,认知的差异、行为的差异是必然的啊!今天我能帮你扑灭的火,可能明天你就要再经历。
所以我们真正能帮到孩子的就是陪在他身边,在他愿意时和他讨论怎么去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技巧就是“转化角度、共情、循循善诱”。前提是我们愿意理解和接纳真实的孩子,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愿意和你沟通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