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这几天,国内某问答平台上出现了一个火爆的提问和海量脑洞大开的回答。有人问:“怎么放火少学校?”大有跃跃欲试之嫌。
01
厌学孩子千千万,二年级五年级最不安
没错,孩子对学校的厌恶已成为普遍现象。《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9期发布了一篇调研报告,该报告对5省17所乡村小学的5600为学生进行行为数据采集和面对面测试。报告显示:
- 存在重度厌学情绪或行为(拒绝上学倾向)的学生占27.4%;
- 存在一定程度厌学情绪(愿意来学校,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占37.2%;
- 不存在厌学情绪或行为的学生占35.4%。
另一个信息值得深思:一年级学生最不容易出现厌学倾向,二年级和五年级厌学的重灾区。占总厌学孩子人数的60%以上。
从调查结果来看,64.6%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占比超过6成,且重度厌学孩子的比例相当之高。这还是9年前的调查报告,拯救知更鸟想翻阅近3年的调研数据,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找到近几年的报告。
如今的小学,厌学孩子比例会比2010年低么?我认为不会更低。虽然现在的小学已经完全禁止体罚等措施,但教学方式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已经被验证为厌学原因之一。
想一想,孩子们阅读课外书是不是更加积极?不说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读书那会儿,读起课外书来是不是也津津有味?课外书真的比课本有趣么?未必。孩子们更喜爱课外书,是因为课外书不用考试。
那么,为什么是二年级的孩子和五年级的孩子,厌学程度最深,比例最大呢?
二年级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对校园充满幻想,读一年级一年后,繁重的作业压力,考试压力以及一些无良老师对孩子进行攀比和打击。孩子们产生极强的落差感,对校园的美好憧憬破灭了。
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哈工大做过一次题为《书读久了,总会信点什么》演讲。白岩松老师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孩子上小学的经历。他说:
事实上,上小学的头两年上不上名校都一样,因为头两年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是一样的,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选择了一所很一般的学校,距离我们家只有150米。每天他能比其他择校的孩子多睡40分钟,而且更为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好的老师善于培养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乐趣,这对孩子一生受益。
厌学的另一个重灾区是五年级的孩子们,这个阶段厌学原因错综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 年纪在10岁到12岁之间,是前青春期躁动阶段,叛逆造成厌学情绪;
- 对理想或家人期望有了判断能力,认为自己达不到目标而自弃;
- 开始冲刺升学考试,学习压力骤增,适应过程得不到引导;
- 学科设置上,五年级是从基础知识学习进入综合应用学习阶段,难度段位飙升。
02
是谁毁掉了孩子心中“美好校园”的憧憬?
谁毁掉了孩子心中“快乐美好校园”的憧憬?这是个充满悖论的问题。谁也没有去毁灭它,但谁都成了推倒这道墙壁的“众人”之一。
要说是竞争过重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上学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有一定道理。但是欧美国家教学模式很轻松,考试压力不大,然而厌学问题同样严峻。所以将原因归咎于教学模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沉重的作业任务,练习题任务,考试任务是不是破坏孩子憧憬的罪魁祸首呢?嫌疑很大。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考虑,即:乡村小学作业和习题压力比城市学校要少很多,而乡村小学厌学比例并不比城市低。
这个谜一样问题,恐怕已经困扰教育者们很长一段时间了。是谁毁掉了孩子对美好校园的憧憬?拯救知更鸟认为解这道题,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
在三味书屋课桌上刻了“早”字的鲁迅先生,他厌学么?怎么可能不厌呢?谁不希望每天睡到自然醒?谁不希望自己永远活在百草园里?谁不希望父母永远没有唠叨,老师的戒尺远离自己?
客观的环境和条件是极难改变的,把三味书屋办成百草园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而让孩子像鲁迅一样在枯燥的校园里找到新的乐趣却不难。让孩子保持对美好校园的憧憬,归根到底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处理好人的关系。
03
这几个关系处理好,孩子读书烦恼少
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的办法来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曾分享过有趣的事情:一位经济条件很好的家长从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不断给他换学校,一年换一次,大有“孟母三迁”的架势。孩子幼儿园第三年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一所距离住处十多公里外的学校。每天孩子坐车上学还能睡个回笼觉。
但现在他们发现,孩子有一定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碍。新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是相处了几年的熟人,自己的孩子不断去适应新环境,交朋友交得累觉不爱。孟母三迁适得其反,孩子还越来越厌学。
儿童心理学之父普莱尔认为:影响孩子兴趣和习惯养成的环境因素,有客观的环境,也有主观的环境。主观环境占主导地位,是最具可控性的。主观环境即“与孩子相关联的横向与纵向干系人的关系”。
拯救知更鸟认为处理好这些关系,可减轻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亲子关系:优秀的父母往往能合时宜的转变角色。在学习面前,父母是规矩的创立者,践行者,引导者和坚守者。一边逼着孩子学习,一边却自己抱着手机玩游戏,还有天理么?
导学关系:教育学上把班主任或指导员和孩子的关系称为导学关系。但目前绝大多数导学关系是无效的,不正常的。不是班主任滥用导学关系来布置各种任务和作业,就是家长奉承过度,破坏了导学关系的纯粹性。真正的导学关系,是导师帮助家长挖掘孩子潜力,因地制宜的提出启蒙或培养建议的。
师生关系: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鼓励自信或打击自信的关系。这个关系显然是目前孩子关系的硬伤,孩子最需要父母来帮助处理这层关系。
伙伴关系:应对霸凌的方法与勇气、判断朋友品质的能力(诤友与损友)、鼓励孩子寻找榜样,学习榜样的技巧。
权威与个体关系:校园里什么是权威呢?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学校制度等等。权威都是正确的么?不见得。权威和孩子个体特征有冲突的时候,父母能不能坚持站在孩子一边,为孩子争取更合理,更有利的权益?
教孩子和雕刻艺术品一样,一定不要闭门造车。
最后,问题来了。积极的解决好干系人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了么?不,孩子教育上的任何问题,都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深层次的引导,多问问身边有经验的朋友,在沟通交流中积累经验。教孩子和雕刻艺术品一样,一定不要闭门造车。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