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进到学校里也是三步一回头。
撇着嘴巴满脸的委屈。为什么孩子会不喜欢上学?
家长们可别简单的把这个问题看做是孩子不求上进贪玩,看完就知道原因了。
弟弟在5岁的时候上的幼儿园,每次去学校都需要妈妈哄很久才愿意收起眼泪,妈妈陪着弟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整整过了2个月。
后来弟弟终于能自己在学校上课,不需要妈妈来看看,哄自己了。
好景不长,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弟弟,竟然被老师告知,他一天都没有在学校。我立马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出门找人,就在我们打算报警之前,在家附近的草丛里发现了抽泣的弟弟。
原来,他已经连续好几天在学校的时候被人欺负了,这天被家长送到学校之后,他假借上厕所的名义溜了出来,他不敢再回去,又不敢回家,只好待在外面等大家来找他了。
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害怕去学校。
弟弟会讨厌去学校,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让孩子不安,他们不想待在恐惧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别人的欺负,害怕和不想面对让他不愿意踏进这块伤心之地。
不仅是单个孩子这样,许多的孩子都会出现不愿意上学的情况。
这其中的原因还需要我们家长做好功课,了解其中缘由。
一、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对陌生环境的不安。
进入到新的环境里,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他们会害怕这些未知的事情,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环境等,都让孩子充满了恐惧。
有的小朋友不喜欢换幼儿园,这就是因为他不想再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人来往,既然没有面对“新”的勇气,那么待在自己适宜的圈子里便是最安全的。
受到的伤害,不敢再去学校。
正如弟弟小时候一样,因为在学校受到别人的欺负,所以会出现逃学、厌学的情况。
校园霸凌一直以来都是舆论的焦点,但是人们关注各种伤害事件的同时,并没有做出实际的举措去解决孩子的受伤害问题。
人们成为了最可恶的旁观者,家长是,老师是,同学更是,没有人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他们感受不到爱和关怀。
信息的不对称是让孩子有这些“不被爱”想法的原因,有的孩子受欺负的不会说,家长不知道,这才会有父母逼孩子上学,孩子跳下了楼的事情。
出于担心。
面对学校,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一种任务,而孩子对于这些任务的态度,显然是排斥的。没有人天生爱学习,只是心态和方式不一样,对作业、知识的恐惧,也会让孩子变得厌学,逃避问题。
二、孩子“厌学”可能是学校恐惧症?
那天家长会,和一位妈妈交流到孩子情绪的问题,我这才发现,原来并不只是我家的孩子在升学的时候容易发脾气,许多同龄人也是这样。
王妈妈说道,自己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经常在房间大哭,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眼泪汪汪的,也不和家长说。每次送孩子去上学,都像去刑场一样,真不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各种开导的方式都试过了,但都是缓解,孩子还是会不喜欢上学。
老师告诉我们,孩子的焦虑属于正常的情况,“厌学”不一定是孩子不爱学习,也可能是“学校恐惧症”。孩子为什么会担心害怕呢?
和周边同学的差距,让孩子有心理负担,从而变得情绪焦虑。
有差距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比,孩子攀比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也会出现成绩的比较。
比如今天的测评谁考了一百分,同学都是哪些地方错了,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对比的方面,而学业上的压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化为动力,孩子消化不了,自然就容易逃避。
孩子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好。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明明想举手,但是却没有勇气举起来,总是比较被动,等待老师看到自己,把自己叫起来才满意。
这就是明显的因为不自信而导致的害怕,孩子们害怕自己的表现被人嘲笑,害怕自己会做不好,所以不敢尝试不敢面对。久而久之,这样的担心和害怕堆积在孩子的内心,就不只是简单的不想上课了,更不想到学校里来。
当孩子拒绝去上学的时候,可能是有“学校恐惧症”,家长别再忽视了!孩子“厌学”是一种心理问题,需要正视,和孩子一起解决。
三、家长应当如何面对孩子“厌学”?
恐惧、害怕、焦虑,这些情绪虽然正常,但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父母,你还在忽略吗?孩子厌学可能是心理疾病,家长可以这样应对。
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获得自信。
一切的担心都来源于孩子对自己的不肯定,对能力欠缺认识和自信,所以遇到一点点挫折的时候就容易后退。那么家长可以在生活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鼓励孩子建立自信,获得自信,这样孩子在学习中碰见困难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因为沟通很重要。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能够给孩子相当大的帮助。因为家长是孩子比较信任和依赖的对象,父母能给孩子的安全感,也是他人替代不了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有效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孩子的厌学也会伴有逃学、打架斗殴等情况。
如果父母在发现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解决,在事情发展到更严重的时候就失去了控制的能力。
“厌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障碍,需要父母为孩子化解。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