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突然厌学的好学生
朋友的儿子小A读高二,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小A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平时话不多,但平时待人接物还比较懂规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小A在学习上一直比较自觉,会主动完成老师的作业,按时上下学,成绩也一直不错,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但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潜力的孩子,突然在上周对父母说:“不想读书了”。
看到孩子真不去上学了,朋友夫妇俩一下慌了神。高二,正是人生最关键的冲刺期啊,怎么突然不想读书了呢?
为了了解小A厌学的原因,父母老师轮番找他谈话,试图能通过交流了解一下原因,疏导一下情绪。但小A除了说:“就是不想读书了,读书没什么意思”外,再也问不出其它更有价值的信息。
人在咫尺,心在天涯。原来触手可及的儿子,现在怎么感觉离自己越来越远,怎么努力都难以够到。
儿子,我怎么越来越不懂你。
02
▼
小B原本应该读初三,但这一年泡网吧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多得多。
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特意辞工回来管他,但小B根本不听他们的话。有时父母说他几句,他就朝父母怒吼:“不要你管!”
看着日夜颠倒,日渐堕落的孩子,夫妻俩又气又急,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父母们十分不解,平时也没给多大压力,也尽量满足需要,关注他的情绪,主动与他沟通。为什么孩子还这样?
没给孩子压力,他就没烦恼了吗?
青春期是一个很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变化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和转变,也是感情上极度敏感的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03
▼
高小松说:青春就是慌张,不慌张就不青春了。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会随着成长而发生极大的变化。
仔细想想,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成人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化的世界观,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是理所当然,就该如此的。
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多元,对事物的认识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正如高小松说的那样,特别想去明白一些事情,但就是不明白,这就是青春的迷茫。而当你终于看穿世事,明白曾经的那些迷惑时,就到了不惑之年,早过了青春。
孩子在长大成人,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会经历很多困难,长大成人是一段痛苦的挣扎。
04
▼
回到开头的问题,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厌学如此敏感和焦虑?
是不是被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了呢?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通过读书来达到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阶层和命运,这似乎是公认的唯一人生捷径。
但我们小时候难道没问过同样的问题吗?
为什么读书?
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然后呢?
结婚生子,有个好家庭。
然后呢?
培养孩子好好学习……
人生似乎就是一个闭环,世世代代就在这个价值体系里循环里往复。
诚然,接受好的教育会让我们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获得更多的机会及资源。
但我们误解了一点,好的人生并非一定是从A到B到C的必然因果关系。人生有很多种走法,有多种可能性。
郑渊洁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并不影响他成为童话大王;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照样成为影响世界的首富;
单调而统一格式化的社会价值流水线,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由的感到紧张和焦虑。
05
▼
象小A和小B这样的孩子可以做不一样的选择,找一条也许跟大家稍稍不同的,但属于自己的路吗?
并不容易。
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进教育改革,但对于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选择的道路并不多。
看着孩子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写着写不完的作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一声无奈的叹息:”忍一下“,接受高考。
越是临近终点,竞争的氛围越是紧张。这种压力就象日积月累的气体,从上学第一天就开始不断增压。终于没挺过最后一刻就爆了!
临近中考和高考的孩子,因为学校和家庭以及周边环境的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外界的期待内化为对自己的期待。
孩子选择逃学,离家出走,是不自信的表现。不相信自己可以达成期望,继续学习意味着将面临许多的挫折和失败,害怕失败和回避挫折的心态,让他们产生不如早点放弃。
害怕失败,让他们不敢继续勇敢追梦。
06
▼
在青春期,所有人都会遭受各种挫折,甚至可以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不是青春。
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第一时间就是希望找到解决办法。这样的急迫心情非常能够理解,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复杂而多变,不是一个统一模式就能套用的。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专制,很少倾听孩子的声音,从不关注孩子感受,不懂尊重孩子。
这样的孩子通常小时候会表现得乖巧懂事,对大人的话也是言听计从,十分顺从。
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股被压抑的自我就会爆发惊人的能量,会出现很明显的叛逆行为。父母所有自认为对孩子好的言语和行为,都会被解读为束缚和控制。
孩子会跟父母形成非常对立的局面,亲子关系恶化。在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里,经常会出现对父母拳脚相加,甚至弑母这样的悲剧。
父母在承受不住焦虑时,所显露出来的表情或语言,都可能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压力。
07
▼
养孩子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为了成长,孩子必须离开父母,若过于执着于亲子纽带的强韧性,它就越可能束缚对方的自由。
接纳和尊重孩子,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成长中的辛苦。调整自己的焦虑,少一点评价,多一些鼓劢。解决问题,先从修复关系开始。
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父母要有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为反复的心理准备。
父母想让自己的话有份量,就要先让孩子信任。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获得重新接纳!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对待孩子一定不要粗暴,鲁莽,而应该不断给他们鼓励,帮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缩小他们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逃学或离家出走并不一定等于恶。不要完全用成人的世界观去套青春期孩子的认知。这些令父母家长紧张的行为背后,或许只是孩子为了尽早自立,独立跨入社会的一种尝试。
我们虽不鼓劢这一行为,但也不必过于焦虑而忽略背后的积极意义。
逃学,离家出走,这样的行为出现,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个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契机。
孩子出现问题不要急于去纠正,而是去探寻行为背后的意义,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价值,重树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