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临近开学,孩子越是紧张不安,总试着找各种理由不去学校”,一位妈妈谈到8岁的儿子这样说。
这位妈妈明白孩子怕开学、对上学表现出恐惧,是一种焦虑症状。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不仅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甚至还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为了避免局面恶化,这位妈妈先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接着与孩子沟通,了解造成他紧张不安的各种原因,并通过策略性引导缓解他的烦躁、紧张情绪。
她发现儿子的焦虑是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化(从一年级学生变为二年级学生,授课班级变更,授课教师有部分调整)、学习压力的加大,以及不想与长期陪伴在身边的妈妈分离。此时她并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训斥儿子“是男子汉就不要怕”,或质疑儿子“是不是不想上学?”而是耐心地开导儿子,告诉孩子“妈妈一直在你身边,你每天都会见到妈妈”,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学习能力的信任,并将儿子的状况反馈给老师。在得到老师的反馈后,双方配合着对孩子进行正面劝导。
不急不慌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以科学的方式与孩子展开交流,且寻求老师的帮助和配合,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典范,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很多孩子焦虑,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焦虑
新学期伊始,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有相当多的家长,比孩子还焦虑。“孩子换了班级不知道适不适应?”、“孩子的授课老师是刚刚分配的新教师,不知道教学水平如何?”、“暑假天天早上九十点起床,这下开学了,可怎么办?”“上个学期期末考试,孩子分数不高,真担心这个学期他的成绩继续下滑”……如果只在心里想想也就算了,不少家长还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这些“焦虑式语言”,让一些本来对开学“无所畏惧”的孩子,变得担心起来。
很多孩子的焦虑,其实是受到了他们父母的影响。父母无意间构建的紧张氛围,让孩子始终处在不必要的紧张状态中。而一旦孩子因紧张表现出恐惧和退缩时,父母便表现出更加焦躁。父母过度焦虑的情绪,又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如此往复,陷入了父母和孩子整体情绪持续下行的恶性循环。
即便有孩子想摆脱家长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也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进而很难做出独立的行为和独立的思考。当家长的焦虑成为孩子心头挥不去的“阴霾”,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
“自作自受式”焦虑毫无意义,换个角度思考,家长会庆幸自己的孩子“不优秀”
我送女儿到学校报到时,一位同班同学的妈妈对我说:“我家儿子太差了,学习成绩不好就罢了,还啥都不会,看样子以后只能跟我一样到大卖场干活”。然后她掰着手指说谁谁家的儿子“考试第一名,钢琴比赛还拿了奖”;某某家女儿“才三年级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被老师公开表扬”。
我理解这位妈妈的不安,但她犯了很多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总把孩子跟最优秀的那个人比。好比把一个正常人的智商跟爱因斯坦比、相貌跟偶像明星比、财富跟顶级富豪比,这非常不客观,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父母因类似这样的比较而产生焦虑,完全是“自作自受”。
任何家长只要大脑不糊涂,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做到各个方面都优秀,或许他只在一两个方面表现突出,亦有可能他在各个方面仅仅是平均水平,但这不代表孩子很差,而是说明他是个正常的、普通的孩子。
因为孩子普通、正常,所以他身上有很多“毛病”,早上赖床不愿起来;偷偷去吃喜欢的零食;说话不注意分寸;做事蛮不讲理;打碎了东西怕被责罚而“撒谎”;丢三落四;不爱写作业,爱瞎折腾。
如果家长让孩子不吃零食,他就不吃;不让他看电视,他就不看;让他读书,他就端正地坐在那里阅读;让他学钢琴,他就毫无怨言地练琴;不准他玩手机,他就不碰手机;告诉他应该热情待人,他就很热心地与人打招呼。他还是正常的孩子吗?
从这个角度想,家长就完全不会焦虑,反而应该庆幸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他不是机器人,是从娘胎里出生的普通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抵制焦虑,引导孩子情绪趋向正面
成绩不好、在学校屡屡犯错、不愿与父母分开,以及对新的未知的学习环境的恐惧,均会让孩子变得焦虑。家长要抓住孩子内心排斥学校的那个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助力孩子正面情绪的形成。
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屡屡犯错,受到的批评就会多于表扬、受到的指责也会多于鼓励,他们甚至会成为同学讥讽、嘲笑的对象。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对学习和生活没有信心,变得萎靡不振、消极颓废,并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父母要构建一个宽松、民主、关爱的家庭环境,用鼓励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在孩子因自我感觉“不优秀”而表现出自卑倾向时,可以跟孩子聊一些在科技、文学等领域取得不凡名就的伟人,让孩子知道,即使是令人敬仰的知名人士,小时候身上也会有许多不足。比如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苏步青院士,9岁才上小学,由于整天淘气玩耍,连着三个学期成绩在全班32人中排倒数第一。
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感,而正确认识自我则是建立自信的基础,两者的结合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积极很多,他们会因此变得心平气和、乐观和勇敢。
二、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
大多数孩子面对陌生的东西都会紧张不安,所以很有必要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这对刚上幼儿园或“幼升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有一位妈妈做得就非常好,她在儿子即将入园的前3个月就带他多次参加了幼儿园的体验课程。开始的时候,她全程陪同儿子,鼓励儿子与其他朋友互动、交流;半个月后她尝试着短暂离开,告诉儿子自己在休息区等着;一个月后,她会整个上午或整个下午地离开。
由于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儿子这次上幼儿园,她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依依不舍,儿子也没有其他小孩那样哇哇大哭。
三、要利用假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曾有一位家长向朋友抱怨,“为何别人家的孩子都爱看书、爱学习,而我家孩子就爱玩?”朋友反过来质问,“你在家除了玩手机就是约朋友打牌,在这个环境下,你家孩子能爱学习?”
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受父母影响很大,父母要从自己做起,把自己打造成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不沉溺手机,不过分娱乐,不乱发脾气,不欺瞒,不做作,买几本好书或订一些报刊,下班回家看看书、读读报。
给孩子做了表率,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挖掘孩子的某些潜力,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内化到他们的灵魂中。
四、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有广泛兴趣爱好的孩子通常更有求知欲,他们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眼界更开阔,心怀更宽广,一般不容易过分焦虑。
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利于骨骼、肌肉的生长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所以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特殊爱好,要鼓励他们做喜欢的事情、做探索性的事情。家长把好正面引导关,并对孩子经过探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鼓励。
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逼着孩子去选择自己认定的兴趣爱好。有些家长觉得画画重要,就强迫孩子去学;有的家长觉得打羽毛球更健康,就强迫孩子去训练,这都非常不合适。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以孩子喜不喜欢、适不适合为参考。
近五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97%到19.57%,在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儿童的诸多情绪障碍均与焦虑有关。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感反映,但过度焦虑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与孩子相比,父母有更强的自制力和心理调整能力,因此一定要将焦虑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不能让孩子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与此同时,家长要长期不懈地引导孩子全面客观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孩子对自身焦虑情绪进行调整,让孩子爱不断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