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和一个朋友语音聊天时,发现朋友唉声叹气地,因为这次的非常事件,本来年后就该去的培训班也延期了,可是孩子上学期的成绩很差,她特别担心。
她家是男孩子,英语很不好,但是历史很好,她为此忧心忡忡,花巨资报了英语补习班。只希望儿子能把英语补上去,但是,似乎儿子却一点也不上心,所以这个朋友才又担心又有点愤怒,觉得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自己一个月也赚不了多少钱,一下子花那么多钱给他报班,他却不认真。
?我劝解了她一会,给她讲了讲最近听的李玫谨教授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观点。
李玫谨教授曾经对她的女儿说:你们这一代多棒呀,学到那么多东西。
她的女儿却对她说:我最羡慕你们这一代了,不用学那么多东西,你想想我们从早晨7点一直到下午的3点多,需要一直坐在教室里不能动,不能到处走,一堂课接着另一堂课。
李玫谨想了一下说:如果是我可能也疯了。
她的女儿数学不好,她就对女儿说,那咱就不学,咱专攻喜欢学的外语。
ps:这个做法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因为女儿上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在高考之前心里压力也特别大,生怕自己考不好,对不起妈妈。但是李玫谨说:没事,不用怕,孩子,我这里还有一笔钱。你如果考不上,想做其他的事情,可以拿去做启动资金。
而最后她的女儿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因为她的女儿并没有比拼高考成绩,而是考取了一所音乐类的大学,这就是取其长处,避其短处。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她请教说:自己孩子生了一场病,脸上长了紫癜,不敢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也不敢出去读书,一定要在家里呆着,这个怎么办?
李玫谨说:没关系呀,你可以教他一门生存。他喜欢外语,你就让他学外语,他喜欢编织你就让他编织,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这就是生存教育。
李玫谨教授说:现在我国主要是选拔教育,千军万马都去走独木桥,却忽略了生存教育。
?芬兰的教育一直在欧洲被当做典范,他们的教育就会从小注重孩子们的职业规划教育。
- 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职业启蒙,以及做决定的能力;
到了小升初的阶段,很多孩子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类型的学校,比如喜欢音乐的可以去音乐突然的学校,喜欢艺术类型的可以去艺术类学校;
- 中学阶段,就会开设职业和创业素养的必修课,注重未来的职业规划
中学毕业后,孩子们就需要考虑是继续读普通高中还是进职业高中,这两种高中具有同样的地位,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去职业高中;
- 高中阶段,可以自由选课,为将来自己的职业规划做最充足的准备
从这里可以看出,芬兰教育属于从小到大,都会培养孩子更多地发掘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且让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毕竟,每个行业其实都是需要不同的岗位人员的。
而且,在国外,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者并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人一等,相反会很快乐很自信。这也是长期教育下来的结果。
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把它做到极致,其实是一种生存教育。
叔叔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擅长学习,学习成绩很好,老二很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对各类电器很感兴趣,自己会去拆各种电器,拆开研究里面的零部件。
就这样,老大最终考上了一所大学,老二呢,没有考上大学,但是现在也不错,成为一个厂的厂长,自己生活也是绝对没问题。
这,也是一种生存教育。
前儿我和一个发小聊天,她的儿子学习也不是很好,也没有考上什么好的大学,上了一所职业类学校,但是从她的话语中,她永远对儿子很满意,很开心。
她兴冲冲的告诉我说:儿子年前自己去了一家企业,据说那个企业还很紧俏,儿子到那之后发现有一个人甚至托关系进去的。
她说:我真的没想到儿子还是很能干的。但是后来儿子跟她说:那个企业貌似有化学物质,好像对身体不好,自己感觉在那呆了半年,身体变得不好了,所以年后想换一家企业。
我这个朋友也很乐观的说:那好,你要是觉得想换的话,那就换吧。
昨天看到她发的圈里说:儿子骑车带着我玩。非常满足开心的样子,母子俩永远是其乐融融的,孩子和她也是无话不说的。
无论什么类型教育,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愿意承认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每一位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
但是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就是普通人。
与其逼着孩子去做那些不擅长的事情,不如发掘孩子身上的长处,加以发挥,同时拥有一份好心态,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而未来,一个心态很好,有自己擅长领域的孩子,没准更有出息。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写有温度的文字,做灵魂有香气的妈咪。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