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极型“的抵抗也是一种冷暴力
王先生是北方人,主食不太习惯吃米饭,特别是最近我煮杂粮饭频率比较多,所以为了照顾他,便会买一些馒头放在家里。
本来一起吃饭的时候,馒头只要放在微波炉里转一下就可以,但是王先生的生物钟跟普通人不一样,而且每顿饭又总喜欢喝上两口,于是同样是一顿饭,他用的时间大概是我跟儿子的三倍。所以如果提前帮他把馒头热了,等他吃的时候又会冷掉,所以便干脆让他自己热。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热。
本来在我的认知里,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其实并不是。
这一次买了五个馒头,并不大,以王先生的饭量,每顿两个刚刚好。他吃到还剩一个半,便停住不吃了。每次吃饭的时候我总惦记着冰箱里有馒头,让王先生把馒头热一下吃。然后一次次地把馒头从冰箱里拿出来,而王先生又一次次地“忘记”吃,把馒头又送回去。直到昨天晚上,我和儿子吃的是红米饭,王先生终于下定决心要吃馒头了,还拿出来去微波炉里热了一下,说有股酸味儿。再仔细看,说馒头上长了霉点。
我说那就不吃了吧,他说没关系,把外面的皮撕掉就行了。直到我说,那样对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吃了。王先生才说,“也行,你说不吃就不吃了吧。”他这句话刚出口,我就感觉到身体里有一朵蘑菇云爆炸了。
我真的非常愤怒,我生气的并不是浪费了一个半馒头,而是因为我发现,他其实是在试探我,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吃那剩下的那一个半馒头。(王先生也从来不吃剩菜,做好的菜最多中午放到晚上,到了第二天,放到冰箱里摆出绿毛,他也不会碰一下。)
我更生气的是,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吃,为什么不说出来?明明不想吃,也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不吃,但因为怕我责怪,所以才会采用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来任由馒头坏掉,甚至连“把长霉的馒头扔掉”这种小小的决定,也必须经我自己的口说出,他才能心安理得。
外人看起来都觉得王先生尊重我,又对我特别好,不管我是老是丑还是胖都不离不弃,但是每天生活在这种消极的氛围里,没有办法不觉得窒息和压抑。就是你感觉不到这个人生命的活力,就算提要求,也是拐着弯地顾左言他,让人自己去意会。整个家庭都死气沉沉。
我尝试过抗争,督促他努力,也想过很多办法激发他的生命活力。后来放弃了,因为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馒头的事愤怒归愤怒,也只能下次少买一点罢了,做菜只做一顿能吃完的量。
以前我把王先生叫作“不高兴先生”,后台有留言说看到这几个字就浮现出一张没有表情的扑克脸,觉得不舒服。但这几个字真的是太适合王先生。敏感、易怒、但又不愿意表达,即便是反抗也不愿意正面冲突,而是日复一日地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消耗对方的生命力。
2、拖拉、懒散、不听话,孩子执行力差是因为“听不见”
性格没有好坏,这里我并不是指责王先生的性格。类似王先生性格中的消极部分,其实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它在孩子身上的反应叫“不听话”,在职场中的反应叫“执行力差”。所以我最想探索的是这种消极性格的背后是什么,以及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
儿子的性格虽然跟王先生完全不一样,但我发现他也会用“消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他感兴趣的吃和玩只要说一声,就会牢牢记住,但是让他写作业,说了好几遍他都像没听见一样。
一般来说,家长面对孩子的这种“没听见”会非常愤怒,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但其实人对于自己并不是真心想做的事情,大脑的确会下意识地进行过滤,从而造成“没听见”的效果。
之前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个耳聋患者前来咨询,说自己耳朵听不见。但到医院检查之后,耳朵生理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便建议他看一看心理科。
在经过催眠之后,那个患者告诉咨询师,说他耳朵里住着一个小人,正在用一块块砖砌墙要把耳朵堵起来。咨询师结合他的描述,找出因为是他既不想听伴侣唠叨,又不想产生冲突,才“假装”自己失聪。
治疗的方法,是咨询师通过催眠让他安抚耳朵里的小人,并告诉小人,“别砌啦,把砖都拿掉,再砌耳朵就听不见啦。”慢慢地耳朵就恢复了正常。
3、消极型的性格从哪里来?
消极的性格固然让人恼火,但其实消极的本人才最更加痛苦的那一个。而且消极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他避免了很多正面激烈的冲突,减少了实质性的伤害。
但是人消极的性格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般来说,性格不是天生,是从后天的教养环境中来。
喜欢说“不”的人,往往从小都是生长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里,他们看起来欲望满满,心里仿佛都装着征服世界的梦想。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害怕被嘲笑被打击。所以倒推着可以大概描绘出这些人的原生家庭轮廓——一对能够接纳孩子的父母,从小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话语权,以及相对富足安宁的家庭环境。
而那些不敢提要求,不敢说出想法的人,通常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父母打压掉了。这种打压并不一定是暴力的,相反更多是心理和情感上的。
比如,王先生从小就被妈妈告知“馋”是最羞耻的污点,所以王先生对于吃的欲望最低,整个人也特别瘦。但其实哪有小孩不会对甜甜的糖果和蛋糕垂涎?直到现在王先生仍是最爱可乐和糖果。
王先生也喜欢吃,但他从来不会主动提出,只有我买回来甚至做好他才会吃。
现在的王先生已经是有自己儿子的中年男人,但是听到他跟妈妈打电话还是会觉得客气得过分。(王先生从来不和爸爸通电话)哪怕心里已经打好了满满的腹稿,但电话一接通,妈妈几句话就把他心里想说的话一扫而空,剩下的就是没话找话的尬聊,甚至一度让儿子做他们中间的接线员。对于王先生来说,面对父母从来不敢提要求,更不可能享受撒娇这种待遇,那种感觉就像两个熟悉的陌生人。
4、孩子消极抵抗,父母应该怎么办?
- 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
一般来说孩子,之所以会消极抵抗,是从心里预判这件事很庞大很艰难,自己做不到。所以干脆就不做。
比如,让儿子跳一千个绳,他觉得很难,可以让他先跳一百个,然后再跳一分钟,两分钟。其实熟练了之后一千个绳也就10分钟的事。
- 鼓励孩子说“不”,鼓励孩子有情绪
鼓励孩子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说出来,并附上理由。如果理由合情合理,应该给予支持。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需要出口。当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了去处,便不会压在心里开成消极抵抗。
所以孩子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因为自己不愿意面对这些情绪,而强行把它们压制下去。
-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看到孩子磨蹭、说话不算数,家长首先自己很容易上火。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先思考一下孩子磨蹭的原因,作业没写是不会还是不愿意。
不会的可以跟他一起读题,想办法。不愿意写可以先休息几分钟再写。
(具体的情绪管理方法,可以参照“冷静的全套方法”,即用“深呼吸”+“数深呼吸的次数”+“冷静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 多跟孩子肢体接触,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小时候,父母有机会一定要多多陪伴孩子。
王先生之所以跟父母这么生疏,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好好相处过。父亲严厉,母亲爱而不能,是典型的北方家庭。
小时候亲亲抱抱举高高很正常,但是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便渐渐不再爱跟父母肢体接触了。可是家长对孩子所谓的“爱“,不光只停留在做饭洗衣接送方面,仍然要用实质的传递。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这些动作都可以帮忙传递爱意,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孩子感受到爱才能卸下心防才会对父母的要求积极回应。无论愿意还是拒绝,任何一种回应都是回应。只有回应才能进行到下一步如何解决。
说实在的,我觉得儿子很烦,因为他喜欢说“不”。
“不想”、“不要”、“不行”……他无比的坚持自我,如果愿望没有达成,他会觉得委屈,会痛哭,会觉得世间不公。
而对于觉得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东西,他就会提出质疑,并且他的质疑,并不能简单地糊弄或压制过去,这让我感觉作为他的妈妈非常累。
可是仔细想想,这不应该是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常的反应吗?
因为只有信任一个人,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情绪交出去。而爱用消极抵抗的人,大多是早已习惯了压抑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