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铁骨铮铮王境泽,给口炒饭就认怂”。
《变形记》中少年王境泽的一句“真香”,成为了后来无数人都逃脱不了的定律。
大学四年,任凭同学的安利,朋友的推荐,一次也没有碰过游戏,但最近竟“莫名其妙”地掉进了《QQ飞车手游》的坑。
QQ飞车是腾讯旗下一款竞速类的休闲网络游戏,截止2019年底,其手游用户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加上电脑端用户,飞车整体用户已经达到7亿!
刚开始玩只是想打发一下时间,但到最后,平均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甚至连续几个夜晚熬夜刷任务,第二天起来头都是昏沉沉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开始反思。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但还是忍不住打游戏?
为什么说好只玩20分钟放松一下的你,经常一玩就是几小时?
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上亿人欲罢不能,愿意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呢?
美国心理作家麦格尼格尔曾说: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为什么会沉迷游戏?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特意采访了一些“游戏好友”,总结下来,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符合内心需求,寻求愉悦放松。
采访中的大多数人,问到为什么喜欢玩游戏,第一反应都是为了调节生活,想要逃离现实的压力,希望能在游戏中获得放松,得到快乐。
诚然,玩游戏确实可以令人感到身心愉悦,但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就得从“多巴胺”开始说起,多巴胺简称“DA”,是人体内的一种神经元素,主要负责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使人产生快感。
而玩游戏恰好可以刺激人体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与此同时,为了加速多巴胺的分泌,在我们刚接触一款游戏时,产品经理们都会精选送上一份新人大礼包,最大限度地刺激玩家的大脑,保持玩游戏的兴奋感。
第二:极度细化的反馈节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迷茫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目标,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但在游戏里面,产品经理们早已帮你制定好了详细的目标,你要做的就是执行,在重复的练习中精进个人能力。
一款受众广泛的游戏,都会有一套完善的固定节点奖励机制。
比如《QQ飞车手游》,固定的打卡奖励就分为每日签到,每日活跃度任务,每日福利任务以及每周任务。
只要登录游戏并积累一定的时长、并完成不同等级的任务就可以领取不同级别的奖励。
比如每日活跃度任务,当你玩3局、6局、9局、12局就会获得不同的奖励、
有趣的是,很多时候本打算随便玩几局,结果一看已经玩了5局(或者2局、8局)就会想 ,再跑一局就可以领取新的奖励。
第三:不定时的玩法更新,避免脱敏。
在医学上,有一个重要的临床反应叫做脱敏反应,是指通过某种方法使受体不再对其特异性的配体发生反应。
放在心理学上来看,简单说就是对一件原本感兴趣的事逐渐丧失兴趣,选择放弃。
为了避免用户对游戏产生脱敏反应,产品经理们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制造游戏的新鲜感。
比如在《QQ飞车手游里》,除了传统的竞速模式,还有超能竞速赛、邂逅模式、全程追缉、猪猪争夺战等等。
赛车装备的更新,也从最简单的加技能点,再到现在的ECU模式(一种游戏玩法);
当然,毕竟是赛车游戏,作为游戏中重要一环的赛道也在升级,除推出新的赛道外,传统赛道也引入了天气模式,甚至最近还出了航海模式,赛车秒变飞艇。
据不完全统计,只从QQ飞车官网给出的模式玩法便可看出,从9月份到12年,仅4个月的时间在玩法上的重大更新就有9次,平均下来每两周就会有一个新玩法出现。
这一切种种的新模式、新玩法,就是避免用户对游戏产生脱敏反应。
第四:大数据的精品匹配,延长心流时间。
反馈是把双刃剑,它会是推动人前进的重要动力,也会是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好的反馈能让人欲罢不能,想要继续往前冲,但负面的反馈,一味地失败则会让人丧失斗志。
试想,如果你玩游戏一直输输输,你还会有一直玩下去的欲望吗?当然,物极必反,如果一直赢下去,如同开挂般横扫一片,也会丧失挑战的乐趣。
所以,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30年前,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就给出了答案:让自己一直处在心流的状态里。
“心流”指的就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
但如何才能处在心流的状态里呢?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总结道:坚持做挑战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的事。
以事情对自己而言的挑战难度和个人技术水平的高低为坐标,我们所做之事可以简单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挑战难度高,技术水平高,此时心理状态为心流。
第二类:挑战难度高,技术水平低,这时候心理状态便表现为焦虑。
第三类:挑战难度低,技术水平低,此时玩家会觉得无感。
第四类:挑战难度低,技术水平高,参与者会感到放松,缺乏挑战,比较无聊。
就比如玩游戏,当你的技术水平很高,遇见的对手都特别弱,赢几把也就觉得没劲儿;但如果你水平很低,匹配到的对方个个都是高手,很快就会被虐到怀疑人生,感到深深的焦虑。
但如果一直能遇到一些旗鼓相当的对手,你小赢一局,他反超一次,竞争就产生了,此时便很容易达到心流的状态,时间也就这样一点点流逝。
产品经理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利用大数据将那些旗鼓相当的对手匹配在一起,引导大家进入心流状态。
沉迷游戏的四大主要原因已经知道,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我们该如何破除游戏上瘾?
第一:换个角度看游戏。
尝试从玩家身份变成产品经理,以产品经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背后的反馈机制,当你知道他们是如何操控你的时候,你就会拥有一种上帝视角,对他们的操作免疫。
就像《行为上瘾》作者何圣君老师所说:
你要明白,只有知道江湖骗子的骗术,你才能不再落入圈套;只有清楚产品经理们洞悉你的规律,你才可以通过理解规律,洞穿“套路”,才能得以对那些看起来花里胡哨却并没有实际真正“获得”的运营行动产生免疫,避免自己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
第二:丰富生活,替代游戏带来的虚无刺激感。
有很多人说玩游戏是为了社交,担心自己不玩游戏会和身边的人处不来。
乍看会觉得这话没错,但转念一想,如果你和身边朋友的友谊只剩下靠游戏来建立共同话题,那就不是你不会玩游戏错了,而是你的圈子出了问题。
上大学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现在看来,如果当初为了迎合室友去打游戏,也就不会觉得无聊去写作,更不会走上写作这条道路。
玩游戏会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但想要获得快乐,其实还有很多更健康的方式,比如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杏仁、鳄梨、香蕉等等;良好的运动也会增加血液中的钙质,刺激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
追求快乐的需求不能被磨灭,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可以认真挑选。
第三:设置Deadline或断掉触发开关,卸载软件。
首先要声明一点:爱玩游戏是非常正常的表现,游戏并非洪水猛兽,但就像人民日报所说,我们要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
当你觉得玩游戏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引起重视,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做法,常见的就是设置Deadline,限制玩游戏的时间。
当然,也可以彻底删除游戏,尽最大可能断掉游戏的触发开关,提高玩游戏的门槛。
当你手机里下载有游戏的APP时,很轻易就能点开来上一局,但如果没有下载,可能等下载的过程也就丧失了玩游戏的冲动。
第四:寻求专业心理专家的帮助。
大量的脑科学研究表明,游戏成瘾者的大脑活动与药物成瘾者、赌博成瘾者的神经机制十分相似。
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者发现长期游戏成瘾的人,其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已经改变,尤其是多巴胺 D2 受体数量明显减少。
2018年6年月,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成瘾性疾患章节,与赌博、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成瘾等并列。
当对游戏的依赖达到成瘾的地步,就很难再通过简单的行为改变去调节,此时就可以辅佐药物的治疗去平衡身体内的激素分泌,而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了。
老实说,这篇文章写到这里结构也算完整,从提出问题、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方法也都有了。
但写这篇文章的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利用反馈机制举一反三,既然大家已经知道游戏是如何让我们上瘾的,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这些方法去养成一个个好的习惯呢?
比如阅读,我们以通过降低阅读门槛的方式,帮助自己走出行动的第一步,增加阅读的触发装置,尽可能多的让书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把你摆满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你还可以设置阅读的避免脱敏反应机制,不要只看一类书,穿插阅读不同风格的书籍,避免阅读疲倦感;
与此同时,阅读的书籍也要慎重选择,最好选那些对你而言略有难度的书籍,既不会让你觉得幼稚,也不会感到晦涩,帮助你进入阅读的心流状态。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环,要学会细化反馈节点,学会创造一个个小的胜利,读一本书奖励自己一个小礼品,读三本、读十本,完成月度计划时也都要安排一个适当的奖励。
最后,总结一下。
一款好的游戏背后,本质上是一套完善的反馈机制。
清晰的游戏目标让你执行力增强;极度细化的反馈节点一步步把你培养成忠实用户;不定时的玩法更新避免你产生脱敏反应,再加之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帮助你进入心流状态。
相对应的破解之道也分为四点:
第一:换个角度看游戏,从玩家转换为产品经理,了解游戏的运行规律。
第二:设置Deadline或断掉触发开关,卸载软件。
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替代游戏带来的虚无刺激感。
第四:严重时需要寻求专业心理专家的帮助,辅以药物的治疗。
前面也说到,反馈机制是把双刃剑,就看你会不会用,当你学会反馈机制的整套方法论,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养成一个个好的习惯。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