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九:赵普
赵 普
你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吗?这件事与北宋的一个著名人物有关。他,就是北宋的开国功勋、朝中谋臣,北宋太祖、太宗两朝的宰相赵普,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赵普一生曾先后三次为相,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政权之更替,是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从政50年,终年71岁。赵普在北宋曾经三次入相。
赵普公元922年出生于幽州蓟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字则平,他性情深沉内向。后唐时期,幽州节度使赵德钧连年用兵,人民生活困苦动荡,后晋天福七年(942年),15岁的赵普随父亲赵炯举家迁居洛阳。在洛阳,赵普娶了镇阳豪强之女魏氏。
赵普幼时与赵匡胤同在洛阳生活,是关系很好的同伴和同学,赵匡胤酷爱舞枪弄棒,赵普则喜欢政治和如何做官。后周显德初年(955年),刘词任永兴节度使,赵普被聘为从事。刘词上表向朝廷推荐,没有被重用,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后唐的淮南时,宰相范质也跟随征战,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当时赵匡胤的父亲也领兵在淮南作战,生病于滁州,赵普求医问药侍侯。赵匡胤的父亲视他为赵姓同宗。赵匡胤曾经与赵普一起谈论,认为他是个奇才。恰巧此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上司命令全部处死。赵普怀疑有无辜者,请求上司对这些盗贼先审讯,后判决。结果,许多人免遭死罪。赵匡胤因此对他更加欣赏。不久,后周退兵,淮南战事平息。赵匡胤任同州节度使,赵普投入赵匡胤的幕府,成为心腹。
赵普自幼学习为官之道,曾在军事判官、兵部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等多种职位上为官,有丰富的官场经历。他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成功帮助赵匡胤策划并发动陈桥兵变,使其顺利推翻后周而夺得政权,建立宋朝。赵普也是“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通过献计,成功削夺了朝中诸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接着,在赵普的建议下,宋太祖又将地方的财税权交归到中央。然后,赵普又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使宋朝基本统一了全国。至此,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在某种意义上说,赵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宋朝由创立到实现全国统一的稳定局面中,赵普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普敢与皇帝称兄弟。这是一个在史书有载并流传甚广的故事—“雪夜论天下”。
北宋初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两位不速之客先后来到一座深宅大院,烧肉饮酒,秉烛夜谈,一个平定天下的统一大略就这样诞生了。两位来者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其胞弟赵光义,大院的主人就是赵普。这个故事体现出宋代君臣浓厚的人情味。据传,赵普的夫人烧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别有滋味的是一款烤肉,赵匡胤兄弟二人百吃不厌。赵匡胤管赵普的夫人叫“嫂嫂”,当了皇帝后也未曾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驾临赵普家,一进门便叫“嫂嫂”做烤肉来解馋,亲切随和。关于这对君臣朋友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也有纷争和阴谋,但与其他朝代的开国君臣比起来,少了一些血腥。由此可以看出,赵普对于如何在公私之中维持微妙的平衡,在保持对皇帝敬重的同时,又比别人多一些亲密,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而这些“新闻”在当时的流传,更有利于巩固赵普在皇朝尊贵的地位。赵匡胤尊赵普的母亲杜氏为皇太后。
赵普一生曾三登相位。第一次为相于公元964年,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求退免职,赵普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开始了十年之久的宰相生涯。他忠于职守,刚直不阿,敢于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赵匡胤对他非常信任,不论大小事都与他商量。赵普刚毅果断,工作一丝不苟。赵普曾经推荐某人为某官,赵匡胤不准。第二天,赵普复奏,还是不批准。第三天,继续上奏,赵匡胤大怒:将奏折撕碎扔在地上。赵普一点也不慌乱,将撕碎的奏折拾起,回家后修补一新,次日接着上奏,直到批准为止。一次,赵普奏请升迁某大臣官职,赵匡胤平时不喜欢这个人,没有批准。赵普坚决奏请。赵匡胤大怒,说:“我就不给他升职,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天下的赏罚岂能因为陛下你的喜怒而改变呢!”赵匡胤非常愤怒,站起就走,赵普在后面紧紧跟随。赵匡胤入宫,赵普就立在宫门长久等候,最终得到批准。后来,又两次入阁为相,又两次被罢免。赵普罢相之后闲居于家乡洛阳,不参与任何政事。
读书较少的赵普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宋代浓郁的学术风气,抑武重文政策的制定与宰相赵普不无关系。这还要从一件让赵普尴尬的事情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于963年要改年号,他事先曾告诫赵普要选择前代没有的作为年号,赵普选择了“乾德”作为年号, 965年平定伪蜀国时,一些被召进宋皇宫的伪蜀国宫人用的铜镜背面有“乾德四年铸”,原来伪蜀国后主王宗衍曾用过年号“乾德”。宋太祖因为这件事对赵普非常生气,大发感叹说宰相应该用读书人,并用毛笔涂抹赵普的脸,吓得赵普不敢把脸上的墨迹洗去,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宋太祖才叫他洗去。从此以后,太祖极其尊重儒臣,提倡学习,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宋代的学术文化也因为被提倡而繁荣。
传说赵普一生只读一部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当上宰相以后,赵匡胤劝他多读点书。每次回家,他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到了晚年,赵普告老返回洛阳,仍然手不释卷,回家以后,总是关好门打开箱子取书来读,经常读书到天亮。赵普死后,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曾经对赵匡胤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史学家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赞扬他能读以致用,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流传开来。赵普的著述主要有《龙飞集》、《艺祖受禅录》等。
公元990年,即淳化元年的时候,赵普因为病重,向太宗要求告老辞官,太宗勉强接受了他的请求,但仍然任命他为西京留守、河南尹,并仍然让赵普兼任太保兼中书令的职位。淳化三年(992年)的春天,年近古稀的赵普因年老体衰,长期有病,便让留守通判刘昌言代他奉表进奏,请求辞去官职,然而,宋太宗不许,又拜他为国师,封魏国公,给他宰相的俸禄,令他养病,等病好了再到朝廷相见,在洛阳居住。太宗又派遣赵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赵安易带着诏书去赐给赵普说:“你不久前身体偶有不适,便再三要求退休。看来我让你坐镇一方,肩负重责,想必是给你带来了许多麻烦,今特拜你为太师,略表我对你的敬意,希望听到你病好的消息,能够与我相见。”宋太宗还赐予赵普羊肉美酒若干。992年7月14日,赵普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病逝于洛阳,终年71岁。宋太宗听到之后,痛哭涕泣,派官员前去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谥号“忠献”,并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
993年2月,赵普葬于洛阳邙山。咸平初年,宋真宗追封赵普为韩王,配飨太祖庙。赵普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赵承宗、赵承煦。赵承宗官至羽林大将军,赵承煦,官至成州团练使。赵普还有两个女儿,在他死后削发为尼,宋太宗赐长女名志愿,号智果大师;次女名志英,号智圆大师。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2018.html